酷热的“三伏天”已经到来,在中医看来,这一时期正是“冬病夏治”、科学养生的好时机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7月15日召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之“冬病夏治与夏季养生”专题发布会,中医专家现场答记者问回应公众健康关切,传授夏季养生要领。
三伏贴、三伏灸冬病夏治:敷贴施灸因人而异
冬病夏治作为我国传统中医特色疗法,是针对冬季好发(或加重)的虚寒性疾病,在夏季阳气最盛时调理的疗法。核心是借自然之阳补人体阳气、散寒驱邪,调整阴阳平衡。
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欧阳波
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欧阳波说,冬病夏治主要用于呼吸、循环、风湿免疫等系统疾病的防治,通过贴敷、艾灸、饮食调理等温阳散寒、通经活络、调理脏腑,可有效预防和减轻冬季高发疾病的发作。
1.三伏贴:分时施贴有讲究
在冬病夏治诸多方法中,三伏贴因其操作简便、安全有效、老少咸宜等优点受到人们青睐。
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医师张洪春
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医师张洪春答记者问时提到,三伏贴是用白芥子、细辛等温阳药材制成的药贴,一般贴于肺俞、肾俞等穴位。
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吴节
关于贴敷时间,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吴节说:“今年三伏贴时间是 7 月 20 号到 8 月 18 号,初伏从 7 月 20 号到 29 号,中伏为 7 月 30 号到 8 月 8 号,末伏是 8 月 9 号到 18 号。最佳时间窗口为每伏的前三天内任选一天,最好每伏贴敷间隔 10 天。” 她强调,贴敷时长需因年龄调整,“一般成人贴 6-8 小时,儿童 2 小时左右,以皮肤感觉耐受为度,每年三伏各贴一次,连续三年为一个疗程”。
但也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三伏贴。吴节指出,其优势病种集中在五类:“一是呼吸系统疾病,如过敏性鼻炎、哮喘、慢支炎;二是消化系统疾病,如功能性消化不良、胃胀胃痛;三是女性宫寒、痛经、不孕等;四是寒湿性关节肌肉病,如颈肩腰腿痛、关节炎;五是慢性疲劳综合征,怕冷、易感冒人群。”
同时,禁忌人群需严格规避:“恶性肿瘤者、强过敏体质者、感冒发烧者,患有感染性、传染性疾病者,瘢痕体质者,皮肤病者禁用;2 岁以下的小儿需要谨慎使用。” 吴节提醒,贴后皮肤微红或轻度瘙痒属正常,“如起泡就要及时就医,贴敷期间避免直吹空调、剧烈运动”。
同时,吴节针对“冬病夏治”的另一“火力”担当“三伏灸”也做了详细介绍。
三伏灸是中医“冬病夏治” 体系中的核心外治疗法,通过在三伏天阳气最盛时,利用艾灸的温热效应与中药协同作用,刺激特定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、散寒祛湿、补益阳气的目的。
在三伏灸的具体应用中,不同灸法针对的病症各有侧重。吴节答记者问中主要介绍了三种特色灸法:一是长蛇灸(督脉灸):从大椎至腰底铺灸,振奋全身阳气,针对腰脊冷痛、宫寒不孕、脾胃虚寒;二是引火归元灸:灸涌泉、太溪等穴,调理上热下寒型虚烦、盗汗,每次1小时;三是神阙隔姜灸:强力温补脾肾,改善腹痛腹泻、夜尿频多及妇科虚寒诸症。阳虚者可常年灸腹部丹田(神阙、关元等穴位),以强生益气,补养阳气。
吴节补充,阳虚体质者“可常年灸腹部的丹田位置,如神阙、气海、关元等穴位,以强生益气,补养阳气”。
欧阳波提示,目前“超过 85% 的二级中医医院和超过 90% 的三级中医医院均在积极开展三伏贴等服务”,无论是三伏贴还是三伏灸,患者都应该“到正规医疗机构找专业医生进行治疗”。专家反复强调 “一定要因人辨证开穴”、“辨证施治”—— 贴敷需根据体质选穴,灸法需结合病症调整,不同人群的操作时长、强度差异显著。唯有在专业指导下科学应用,才能让冬病夏治真正发挥效用,借三伏阳气之力,筑牢健康根基。
晒背、食补夏季养生:存阳气亦需避禁忌
夏季阳气旺盛,既是“冬病夏治” 的关键期,也是借天时调体质的好时机。其中,食补与晒背作为大众熟知的养生方式,需遵循科学原则、规避禁忌,才能真正达到养阳护正的效果。
1.夏季食补:清补为要,因地制宜
“夏季高温高湿,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食养需兼顾解暑与护脾。”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医师张洪春答记者问时指出,夏季食补核心在于 “清补”,即清热解暑与益气生津结合,同时需因体质、地域调整。
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刘征堂
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刘征堂同时强调,北方夏季干燥,“暑热”更易伤及津液,因此养生更注重养阴、生津、润燥;南方常湿热,养生应以清热利湿和运脾醒胃等为基本原则,但都要以清补为先,忌油腻滋腻。夏季易生湿热,饮食应以清淡为主,“可多喝绿豆汤、扁豆粥、荷叶粥、薄荷粥等解暑粥品,既能清热,又能益气生津”,避免辛辣油腻加重体内湿热;其次,顺时食养,控量护脾胃。当季瓜果蔬菜富含水分与营养,可适当多吃,烹饪以凉拌、煮、烩为主,但 “需食之有度”,尤其是老人、儿童过量食用生冷瓜果更易损伤脾胃阳气。
2.三伏晒背:通督补阳,因人而异
“三伏天晒背”也是夏季常见的养生方式。“中医理论认为,人体背部有一条督脉,主司一身之阳气,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,晒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通督脉、补元阳的作用。”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刘征堂说。
“晒背养生法”适合手脚不耐寒凉的阳虚体质者以及骨密度偏低者(老年人需家属陪同),晒背有助于缓解腰背冷痛、提升阳气。8时至10时阳气上升时晒背较为合适,时长应循序渐进,从初次的不超过10分钟逐渐增加至20至30分钟;晒背后应饮用淡盐水等补充水分,避免摄入冷饮、冷风直吹。